《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是美国的一部青春喜剧电影,在春天的芝加哥,少男少女选择用古灵精怪打破枯燥无味的校园讲堂,将古板无波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它在用少年人享受青春、冲向生活、调皮捣蛋的反叛行为挑战刻板的秩序,并借童话式的剧情赞美青春的朝气,让陈腐僵化的校园课堂不再成为使人无法去享受春日的枷锁。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电影《春天不是读书天》(1986)剧照

这部可爱的电影起了一个非常亮眼、有趣又幽默的译名,但春天当然可以是“读书天”。侯麦《春天的故事》中,哲学老师珍妮坐在花园的树下看书,云淡风轻的春天作为背景,花与叶共荣,这是影片中非常美的一幕,如画卷展现了法国郊外充满文艺气息的春天。在享受春天扑面而来的生命力的同时,有许多关于春日的书,正适合在春天阅读。这些关于春日的体会,为我们对春日的体验又增添了许多对生命的观照。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电影《春天的故事》(1990)剧照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屠格涅夫《春潮》

爱是春天涌起的潮水,来去都汹涌。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展开全文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春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

爱情是春天里萌动的心,短暂的春天不是总能留住永恒的爱。

《春潮》是发生在春天的一出难以判定结局悲喜的爱情故事。青年萨宁与小店女儿杰玛相遇,好心的他出手相救了她的弟弟,获取了一个美少女最初的好感。在那样的时代,如杰玛一样的美少女,总是有桩婚约在身:不幸的是,她的婚姻并不是罗曼蒂克的天生注定,只是母亲为了让他们家庭有个靠山的利益输送。她的未婚夫虽有一些财富,却不具备高尚的人格和作为伴侣的魅力。在对比之下,萨宁最初以“英雄”的姿态接二连三打动杰玛,获取了她的芳心,甚至在二人交换心意后,试图以与未婚夫决斗这样赌上性命的方式将杰玛从不幸的婚约中解除出来:这种浪漫化的叙事将不掺杂质的爱情、自由追求爱情的权利视作可以用生命去挑战并追寻的至高无上的理想。至此,这个故事虽然有些俗套,但不失为一个圆满的喜剧。

为了向杰玛的母亲证明他也能够遵循传统、在爱情之外也能用坚实可靠的物质条件为她的家庭提供美好的生活,萨宁决定去借钱与杰玛完婚。此时,他遇到了“爱情高手”玛丽亚,眼睁睁看着自己毫无抵抗力地坠入贵妇人玩弄人心的陷阱。他似乎清醒而绝望地知道他在背叛,也知道玛丽亚只是拿他寻欢作乐,将拖人下水视作自己“斩男”的成就。作者用了几乎百分之八十的篇幅来刻画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如何从萌芽到誓言,但结束这份爱情只用了一个“瞬间”。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当萨宁决定离开,他几乎是以落荒而逃的姿态抛弃了过去用生命换来的爱情。几十年后再出现的他如丧家之犬,怀揣着对旧爱无限的悔恨,写了一封给杰玛的信。出人意料的是,他不仅收到了回复,还是一封充满了宽恕、仁爱的回信:杰玛并不以怨恨、愤怒等更为“理所应当”的姿态出现,而是亲切地让他不要再介怀,自己早已走出过去的伤痛,迎来了新的人生,女儿也即将出嫁。这比起痛骂他似乎更让人失落:自己仍在耿耿于怀,被困在过去之中,而对方早已放下。

这个故事先将爱情去世俗化,又让它马上跌落神坛。萨宁对于爱情的理解随着处境而急速转换着:当他为她决斗时,他将对她的爱情视作比生命还要宝贵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他又轻易将这份爱情舍弃了。显然,他成为了爱情的奴隶,被一时的欢愉冲昏头脑;他知道自己被玛丽亚玩弄在手心,可那种激情是杰玛无法给予他的如魔鬼的诱惑。他背弃了他的誓言,给予他人爱的希望又将其尽数毁灭。他并非巧言令色之徒,在遇到将爱情视作把戏的玛丽亚之前,他的每句话都是发自真心。这份真心在急转直下之中显得又廉价了起来:原来一切被努力建构的意义都可以在瞬间变作虚无,爱与欲如何对抗,欲望如何吞噬爱,怎样从英雄沦为“多余人”,萨宁让春光美好成为春光浪费。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杰玛的选择让人欣慰。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主角经常以聪明、善良、勇敢的正面形象出现,于是也就有了广为流传的“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我们无法知道杰玛在被抛弃时曾经面对的困境,但她勇敢拒绝被安排的婚姻、追求自己心中所爱,又及时从被抛弃的框架中逃脱,清醒地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春潮是须臾,但她依靠自己强大的心灵让自己的人生依旧走向了幸福。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这本书又有令人感到可喜之处。作为屠格涅夫的青春三部曲之一,《春潮》其名不免让人感伤:爱是春天涌起的潮水,来去都汹涌;而春潮之下,人们在古典的叙事之中又能探索出“爱”这一母题下的死亡和新生,它便也不是了无痕的一场春梦。

陆庆屹《四个春天》

她好笑说,谢谢你的情啊,谢谢你的爱呀。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四个春天》,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2019年1月版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与纪录片《四个春天》同名,陆庆屹写作了这本散文集,记录自己的随感。虽然名为《四个春天》,文章却不如他的纪录片那样以一个家庭经历的四个春天为主题展开叙述:在纪录片中,他更多是一种缺席的在场,以无声的、局内人的角度来记录眼前的一切;在文字里,他自己的存在感更加强烈了。“我”所看到的是什么?“我”所想的是什么?“我”所留下的又有什么?通过一个个人物和他的人生重叠的那部分故事,道出了生活丰富、真实又细微的样态。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陆庆屹自己提到,其实这本书与他拍摄的纪录片关系并不大,本来想改个名字,但最终索性还是保留了,因为确实喜欢这个名字。《四个春天》的纪录片里,四个春天过去,就是生老病死的轮回,一切的开始只是日常的记录,可家庭的重大变故又在此时发生——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日常的生活呢?燕子飞来,燕子飞走,凋零的生命,污浊的井水,一个家以平平淡淡的运作为起,又经历着所有家庭都要去面对的人生课题。最终燕子又飞回,枯水换新,音乐又在家中响起。一个多小时的片子,我们恍然也看过了四年的光景。

两个《四个春天》当然不是毫无关系。序言的部分《关于的一些小事》中,陆庆屹写到观众经常在放映后提问拍摄时有哪些记忆深刻的细节,这本书记录了他与很多人短暂但丰富的生活轨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四个春天》这本书就是纪录片的里文本。父母的部分与影像关联最深刻,而其他没有在影片中出现的人,都见证了陆庆屹成长的时光,也被作者记下了他们生活的几个剪影。这些组合在一起,便是没有展现出来的重大的“小事”,构成了作者看待世界的色温与角度。许多人评价他的风格是朴实、平静,更是温柔、细腻,这种感受也与他每天见到的家庭小故事息息相关。他写下父母亲关于理发的对话:

她眼神越来越温柔,抬起手抚摸爸的白发,柔声说,你的头发应该理啦。爸说,嗯。这一声回应让她回神过来,脸红扑扑地笑了起来,用普通话说,谢谢啦。妈在说一些难以启齿的话时,会换成普通话,似乎隔着一层习惯,就易于开口了。爸说,谢什么鬼啊。她好笑说,谢谢你的情啊,谢谢你的爱呀。爸也笑了,然后叹息一声,没再说话。(《四个春天》序)

陆庆屹曾是叛逆的少年,离开家乡后在北京漂泊,兜兜转转,每当在迎春之际回归到此处,他看到的是熟悉又陌生的光景,父亲唱歌,母亲缝纫,相机按下的那一刻,他说那是“地老天荒”。

在他的笔下,四个春天是生命的来临与流逝,在变与不变之中,如春风的温柔总是最让人感动的美好特质。

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谁不盼着春天呢?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升级彩插版),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版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迟子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在这个极北的地带,寒冷是常态,温暖是不可多得的宝物:一直要等到4月初,春真正着落。而到了5月,春天才“波涛汹涌”地来了。

迟子建的童年生活朴实、接地气。北极村无穷尽的冬天里,他们和风雪为伍,在树林穿梭拉烧柴,雪地上有晃眼的阳光,也有野兽的脚印。到了春天,燕子就飞来了,春耕又要开始了,家里的三片小菜园热闹起来,满山满坡达子香花盛放,草甸子上紫得透亮的马莲花一朵又一朵,跟着采摘的脚步就会被花引上未知的道路。

在这本短篇集里,迟子建反反复复在提起死亡,父亲的死亡、爱人的死亡。腊月,雪地,冬天最寒冷的时刻,“父亲躺在深红的棺材里,那做棺材的木材是我故乡的树。”此言一出,来自原始天地中的苍茫感和宿命感也更加浓烈:这是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的庄重感。寒冷让她想起死亡的痛苦,温暖让她回忆起死亡前的美好。她越用力去写下这些感情,就越是想记住关于父亲与爱人的点滴:她希望故乡永远存在下去,因为在故乡的土地上,承载的是冬天漫长的失落,也是春天突如其来降临的希望;土地是记忆存放的长久空间,每一次触景生情,都让她有了再度怀念的凭借。

世界读书日·书单|春天也是读书天

在漠河,冬天实在太过漫长了。无尽的雪、绵延的山,时间在其中仿佛不再流动。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中,春天的到来显得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它是柔软但锋利的、劈开无尽头的冬天的刀刃,将生机与温暖送到失落的人身边。经历了更久的冬日,感受到了更多的痛苦,忽然到来的春天也就更具有苦尽甘来的珍贵。

在春天读春天的书是一件浪漫的事,每个季节似乎都有一些自己的使命,来让我们更好地去体悟人类特有及共享的情感。春天将我们的生命安放在自然轮回之中的复苏之际,到春天里去放肆享受春光、记录自己的特辑,感受别人春天的故事的同时,每个人也将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