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冷翠华

基金公司“去明星化”需要探索更优解

  最近一段时间,部分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引发社会关注。其中,离职信息对外披露的公平性、离职后基金产品规模和业绩的稳定性,以及基金公司“去明星化”后投研能力建设的可持续性等三大问题成了投资者关心的焦点,也是基金公司必须直面的问题。

基金公司“去明星化”需要探索更优解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之所以广受关注,一是其过往投资业绩突出,给投资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不少投资者买基金产品实际上就是在选基金经理;二是其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给所在基金公司带来了真切的规模增长,其离职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基金公司业务波动;三是“顶流”效应使得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往往会成为业内谈资。但无论如何,在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就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基金行业仍需理性对待,也要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

基金公司“去明星化”需要探索更优解

  第一,如何完善信披制度,确保信息披露公平?纵观数个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案例,从业内传闻“将离职”,到基金公司辟谣,再到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官宣”,“熟悉的配方”不免会给投资者留下坏印象。而在个别案例中,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前在管产品规模大幅下滑,也总会引发质疑——机构投资者提前掌握了基金经理将离职的信息?若答案是肯定的,这无疑违背了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原则,有损基金公司信誉。

基金公司“去明星化”需要探索更优解

  当然,换个角度,从明星基金经理提出离职,到真正“出走”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基金公司可能会挽留,也可能会为了维护业务稳定而对外“辟谣”,这似乎也合情合理。但即便如此,“保障投资者的公平知情”不容懈怠,那么,基金公司能否借鉴类似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管理制度来加强内部管理?又能否进一步强化产品的信息披露?

基金公司“去明星化”需要探索更优解

  第二,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后,如何确保产品规模和业绩稳定?投资者最担心的是基金经理离职后,其在管产品能否保持较好业绩。现实情况是,统计数据显示,不少基金的资产规模在基金经理变动前后出现了明显下滑,部分基民“用脚投票”以降低不确定性风险。而由此引发产品规模骤降、赎回增多、业绩下滑,对基金公司不利。

基金公司“去明星化”需要探索更优解

  这就要求基金公司具有“预案”,能够更从容地为明星基金经理找到好的“接任者”,同时做好与投资者的沟通,力争保持产品规模和业绩稳定。

基金公司“去明星化”需要探索更优解

  第三,如何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平台化体系建设?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是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一点,基金公司需要加强两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方面,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重在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完善投研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另一方面,着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股权、期权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包括管理层、基金经理在内的核心骨干员工的长期考核激励机制。

基金公司“去明星化”需要探索更优解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各有缘由,也不可避免。但站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立场上,我们必须以负责的态度,积极探索最优解决方案。